- 乒乓球
- 乒乓球新闻
- 羽毛球新闻
- 户外资讯
- 网球新闻
- 综合类新闻
- 乒乓球技术打法
- 羽毛球
- 羽毛球打法技巧
- 户外装备导购
- 户外知识
- 网球明星
- 运动健身
- 乒乓球比赛视频
- 羽毛球比赛视频
- 户外装备体验
- 网球比赛视频
- 足球
- 轮滑
- 乒乓球拍器材评测
- 羽毛球器材评测
- 户外
- 网球装备导购
- 台球
- 骑行
- 乒乓球导购
- 羽毛球拍品牌导购
- 旅游路线攻略
- 网球
- 网球打法技巧
- 篮球
- 乒乓球明星
- 羽毛球明星
- 网球器材评测
- 游泳
- 登山/攀岩
- 乒乓球知识
- 羽毛球知识
- 网球知识
- 瑜伽
- 户外视频
- 乒乓球场馆
- 羽毛球场馆
- 网球场馆
- 乒乓球比赛规则
- 羽毛球比赛规则
- 网球比赛规则
- 乒乓球促销
- 羽毛球促销
- 网球促销
- 户外促销
- 综合类促销
- 综合类
- 乒乓球教学视频
- 乒乓球搭配技巧
- 促销活动
商城资讯
乒乓球裁判江磊:传递知识培养裁判人才
江磊是名“裁二代”,他的母亲是一位曾执裁过1961年第26届世乒赛的国家级裁判,因此他接触乒乓球算是有家庭渊源的。儿时的江磊时常跟随母亲到乒乓球馆,从小耳濡目染,由此也渐渐走上了乒乓球裁判的道路。
1970年,江磊从上海来到农村插队入户。一个偶然的机会,县体委主任发现了这位年轻小伙身上有从事体育工作的潜质,此后县里只要有体育活动,江磊就会被调去担任裁判员或是担任“工农兵评论员”参与体育比赛,这段特殊的经历也成为他乒乓球裁判生涯的开端。后来,江磊插队的地点从黑龙江变到安徽和县,又“招工进城”来到马鞍山,但他始终没有停止参与乒乓球的裁判工作,“一直坚持没有丢。那时候我在外地和母亲通信,其中研讨裁判规则的内容就占了好多篇幅”。
1986年,当时已有11年裁龄的江磊以全国第七名的成绩考取了国家级裁判,次年回到上海。当时有多个收入颇丰的企事业单位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江磊最终选择了体育,在虹口区体育系统从事起了乒乓球的竞赛工作。“那时候刚刚考了国家级,还是想干一点和乒乓球相关的事情”,江磊说道。1994年,江磊成为国际级裁判。
讲求规范注重细节
裁判工作对江磊的人生影响颇深,其中一方面在于性格的转变。“裁判的工作对象是人,是和人打交道,处理工作的时候要在各方面都要考虑周全”。
江磊坦言自己是一个脾气急躁的人,“但是做裁判的时候急躁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面面俱到,从各个方面仔细想才行”。因此,江磊在工作上对自己格外严格,无论大小赛事都要求规范、注重细节。
1995年天津世乒赛所做出的一次判罚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在团体赛中,一位教练非法指导,江磊按程序相继亮出黄牌和红牌,并将该教练罚出场外。一盘比赛结束后,在下一盘开始前,这位受到红牌处罚的教练又回到场内,江磊再次将他罚出。比赛结束后,比赛监督告诉他第一个判罚是正确的,但按照当时的规则,下一盘比赛开始,被罚教练可以回到场边继续进行场外指导。在赛后书写报告时,江磊进行了自我检讨,但他对于这项规则的合理性仍然心存疑虑。结果,正是在那一届世乒赛的国际乒联大会上,相关规则被修改——团体赛教练员被逐出场后,整场比赛不得再回到场边。这件事令江磊印象深刻并从中汲取了经验。“一方面,在执行临场判罚的时候一定更要掌握规则的原则,对规则理论要学透、学深、不能差一点,不能似是而非。另一方面,我们要从这项运动的前景考虑,考虑怎样去完善,有时候我们裁判提些建议可能对规则的健全会有好处”。
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江磊觉得自己非常荣幸,从1975年开始裁判生涯至今,参加过天津、广州和上海3届世乒赛、亚洲锦标赛和多届全运会的预赛和决赛,并多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抽调担任裁判长。今年64周岁的他仍然活跃在赛场上,他说道:“我们那一届(国家级裁判)还坚持在乒乓球裁判第一线的已经不多了,毕竟大家的年龄也不小了”。
国际大赛对裁判英语能力的要求对于老一代裁判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虽然江磊的英语水平远不及年轻裁判员,但他表示,“我没有在任何国际大赛上因为语言的问题发生过工作方面的差错”。
有一次在国际乒联上海公开赛上同时出现了3场比赛需要实行轮换发球法的情况,江磊当时是其中一场比赛的副裁判。结果另外两场都换上了计数员,只有江磊执裁的这场比赛进展顺利。“我掐着时间点报数,一定要掐到球和拍接触的点上”,他笑道。江磊将这一切工作能力都归功于早年的积累、充实和不断学习,“虽然国际比赛要用英文报分,但是我的技术、基本功还是比较扎实的,临场术语也没有问题”。扎实的基本功以及丰富的一线裁判工作经历帮助这位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裁判员能够不断适应新变化,迎接新挑战。江磊说:“我觉得自己在裁判这方面底子打得比较好,所以现在不管规则如何变化,基本的东西我都能跟上”。
传递知识培养裁判人才
江磊不仅注重通过孜孜不倦的钻研学习提高自身,还致力于将自己所学传递给年轻一代,培养众多优秀的裁判员人才。刚回到上海时,他发现当时的裁判员队伍普遍存在文化层次偏低、年龄偏大的问题,“我想要在这方面进行突破”。他利用分管乒乓球竞赛的有利条件,有意识去改变这种现状,江磊通过积极地选调学校教师及体育系统的工作人员充实裁判队伍,为他们创造条件参加各级各类的乒乓球赛事,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裁判能力,多年下来,卓有成效。这些年来,虹口区的裁判队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抑或文化程度上都在上海名列前茅,江磊非常注重裁判队伍年龄结构的合理搭配,建设阶梯式的裁判团队,改变了许多地方年迈裁判一统天下的现象,而且善于发现优秀的裁判苗子,并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他的学生中,除了一大批一、二级基层裁判外,已经有6名成为了国际级、国家级裁判,在上海的裁判界挑起了大梁。
在江磊看来,如今培养年轻、英语好、能熟练使用电脑的裁判员是有益于队伍发展的好事,也是裁判团队建设的趋势。比起他们当时考国家级裁判时必须具备十年以上裁龄和必须具有二次全国比赛正、副裁判长经历的硬性条件来说,是“放低了门槛”,但是要真正当好一名优秀的高级别裁判员就必须需要具备全面、综合的能力,临场、抽签编排和规则理论等都应熟练掌握,不可偏颇。其次还要具有热爱这项事业,愿意为之投入与付出的精神。对于裁判人才的选拔需更加规范、全面和严格。
这些年来,江磊经常为基层区县及有关单位的裁判爱好者讲解乒乓球裁判课程,从规则理论的运用到抽签编排的原则和规律,直至临场操作程序,分门别类,为推动基层乒乓球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江磊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顾寇凤、黄传杰、张胜难等老师的精心培育,特别是程嘉炎老师对于乒乓球规则研究的理论,使他对乒乓球裁判工作有了全新的理解,他表示一定要努力把我国乒乓球裁判事业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2013年退休后,江磊在担任上海市乒乓球协会办公室工作的同时还兼任虹口区乒乓球协会秘书长。这些年来,上海的乒乓球赛事办得红红火火,“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蝴蝶杯”、“斯帝卡杯”等各项高水平的乒乓球赛层出不穷,每年几十项乒乓球赛事的举办,使得江磊比退休前显得更加忙碌。虽然比较辛苦,但是他并不觉得累,“现在我们上海的乒乓球赛事特别多,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高,赛事的档次也上去了,很高兴我还能继续为乒乓球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江磊欣慰着说道。